雜誌精選》數據防災做前鋒 學習與災共存

甫翻過去的2022,是不平靜的一年。氣候變遷讓極端天候出現更加頻繁,各大洲均傳出災情。伊恩颶風席捲美國與巴西,造成逾1,000億美金的損失;夏季熱浪侵襲歐洲,引發野火乾旱;巴基斯坦更遭逢了世紀洪災,淹沒近八分之一的國土。今(2023)年年初,我們都為了土敘地震合十祈禱;更不用說早些年,南亞海嘯、日本東北311地震,想必你我都經歷了那分震驚與無能為力。是呀!人們從來無力抵擋老天爺的意志。

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命運也是繫連在一起,上帝之指在何時、會指向何處,無人能知,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減災避災,學習敬天,與災共存。

台灣的汛期從每年的五月延續到十一月,是一年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時期,雖然帶來豐沛的水資源,但也最易引發洪澇災害。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下簡稱「災防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從二月起,就馬不停蹄地拜訪台灣22個縣市政府,要把平日收集建置的情資訊息,確實傳遞給地方政府第一線的指揮官,讓各縣市平安度過每一次的考驗。

陳宏宇強調,防災主要的工作就是減災和避災,唯有整合防災大數據,才能及早做好防災準備。(圖/台灣光華提供)

台灣宛如礦坑裡的金絲雀

近30年來,台灣遭逢的天然災害,陳宏宇幾乎無役不與,學界出身,地質災害、工程地質是陳宏宇的專業,從1990年中度颱風歐菲莉、1999年的921大地震、2009年莫拉克颱風,任何勘災現場都可看到他的身影。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火環帶,地震本來就避不了。」我們所處的位置,板塊運動頻繁,台灣每年平均因板塊活動抬升5~7毫米;聊到這邊,陳宏宇問我們,若以台灣島形成於600萬年的時間來推算,照理說,台灣應該有三萬公尺高了,為什麼島上最高的玉山只有3,952公尺?兩萬六千公尺的落差哪邊去了?2003年,他和英國劍橋學者合作投稿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Nature》,把台灣歷年來受颱風、河川沖刷下來的土方數據加以計算,得出「台灣的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僅佔全世界陸地面積0.024%,但其侵蝕力達2%。」這說明了台灣許多地區皆位於地質敏感區,每遭逢地震或颱風豪雨,就易造成嚴重的災情。

氣象達人彭啟明則開宗明義點出台灣的威脅,「每年在西太平洋大約生成27個颱風,就有三到四個會影響到台灣。」近幾年,直接侵台的颱風少了,但是台灣的壓力一樣大,因為馬上面臨缺水的困境。

台灣另外的特色是雨量多,又因為高山多,氣流遇到地形造成極端的降雨,如宜蘭南澳鄉的西帽山氣象站,就曾量測到12,027毫米的年雨量。再加上近年極端氣候,短延時、強降雨的趨勢,常常午後雷陣雨,一小時下到200毫米,都創世界紀錄。「全世界這種氣候變遷造成極端的天氣事件,台灣就像是礦坑裡面的金絲雀一般,都會提早發生,都會創紀錄。」彭啟明如此比喻台灣的處境。

極端天氣事件易造成生命的威脅、產業的衝擊與經濟的損失;身處這樣的環境,如何應變,成為台灣當務之急的課題。

整合防災大數據

每逢颱風生成,預測將影響台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經常受邀到國際考察參訪,陳宏宇深刻的感觸是,台灣的啟動應變是最迅速的。他玩笑地說或許因為台灣國土面積較小,從行政院所在的忠孝東路到達災防科技中心所處的捷運大坪林站不用15分鐘,而且更重要是只要指揮官一就定位,「災害情資網」就能即時呈現全台灣各地的災防資訊,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

前身是國科會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14年改制轉型為行政法人的災防科技中心,陳宏宇解釋,災防科技中心是集結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專業幕僚,任務在提供災害防救的諮詢。平時投注在防災、減災科技等議題研究,並找出可能受衝擊較大的地區,事前擬定防災計劃,並將學研團隊的研發成果落實在防災工作上,才能從容面對各類的天災風險。

在情資上,整合介接國內各政府機關的數據資料,如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經濟部水利署、公路總局、農委會水保局等單位的監測數據,彙整於「災害情資網」平台,「我們把各部會的資料介接整合進平台,將最原始的資料加值,讓資訊數據視覺化,做成一目了然的圖表資訊,提供最即時的資訊,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裡,就能掌握全國氣象、水象、土象等情資。」

平台也介接了台灣自行研發的福衛七號、美國的NOAA、日本向日葵衛星、歐盟哥白尼實驗室等國際資源,投入數據分析。一邊說明,陳宏宇一邊展示著「災害情資網」裡的海量訊息。他秀一張slide,顯示2017年尼莎颱風尚未登陸前的預警圖,並收集了至少五個國家氣象單位的預測路徑,各國的路徑歧異有150公里之遠,「颱風還沒登陸前,我們就做好超前佈署,預測當颱風偏西、偏東時,對哪些縣市造成影響,用圖表呈現,並將資訊第一時間送到各地方政府手中,讓大家提早啟動相關的防災措施。」陳宏宇再舉例,水利署在各河川架設的攝影機畫面,在平台即可無時差的監測,當雨量、水位超過了警戒線,就通知地方消防局,建議暫時疏散撤離。

板橋殯葬公司價格透明公開,風評第一。L型資料夾– 優惠推薦~滑鼠墊專屬設計的圖案,成為您電腦桌上的亮點!自助點餐機系統,好操作、易學習,自助洗衣創業流程為來電或親臨洽談細節。神桌、神明桌、佛具、佛像、訂做與整修專家;桃園殯葬業與禮儀公司有何區別?POS系統收銀機麼尚草本沐浴乳,生薑洗髮精,控油清爽不乾澀,台南熱泵、屏東地區專業熱泵製造安裝廠。南投東元服務站家電維修全台據點提供南投地區維修冷氣機、電冰箱、洗衣機、乾衣機、液晶電視..等家電製品。桃園葬儀社待客如親、視逝如生,最新防盜設備電子防盜門,防盜扣,智能安裝有效達到警示作用。如何識別是否為防火材料? 如何確何建築物安全重要性?板橋禮儀公司適時在您的身旁的支持與安慰。板橋葬儀公司最新評鑑結果.什麼是熱泵熱水器?跟一般熱水器有何不同?自動點餐機系統可放置店外,能為店舖分流結帳,點單完成隨即收銀,營收直接進帳,方便有效率。自動點餐收銀機是同時能自動收銀、找零、防偽辨識的自助點餐系統,三洋服務站-全台據點;

更有利用社群情資來救災。傳統打119通報,曠日廢時;現今社群網絡發達,在大數據技術發展下,災防科技中心建立的社群災害情資平台,透過資料攀爬,收集民眾分享的災情資訊,縮短災情通報時間,迅速調度人力來支援救災。

除了最常經歷的地震、風災預警外,關乎民生的空氣品質、降雨觀測、水庫水情、火山潛勢、低溫預警等,在平台裡都有主題地圖呈現,例如,台灣各大水庫的水情用視覺化的圖表,讓人秒懂南區水情告急。用儀表顯示火山監測的指標,從微震、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氡氣含量等,資訊全都公開透明。

從災害中學習

從災害中學習,一直是從事災害研究與推動防災業務的重要方式。鑒於2001年阿瑪斯號貨輪油汙事件,造成墾丁國家公園內的生態浩劫,災防科技中心也掌握台灣周圍海域船隻停泊的資訊,當有颱風接近時,通知其避難,避免同樣的遺憾再發生。受農委會委託,介接來自氣象局的資料,提供低溫預報資訊,讓農漁民提早因應,防患於未然,避免如2016年霸王寒流造成直逼40億新台幣的農損,讓農民一年的辛勤泡湯。

線上整合,災防科技中心也不忘線下推廣。聯合國提出「2015-2030 仙台減災綱領」中,特別強調各國需重視身心障礙者防減災的需求,災防科技中心體系與社經組長李香潔解釋,災防科技中心從2020年起即邀請身心障礙者一起投入,共同設計專屬的防災萬年曆,提供身障、視障者至關重要的災前整備、災時應變、災後復原等資訊,協助身心障礙民眾減災、避災準備,日前才獲聯合國支持的無障礙計畫(Zero Project)頒發2023年獎項肯定。

「我現在最強調的就是避災減災,讓所有的傷亡減到最低。」陳宏宇說。目前災害情資網總瀏覽達431萬人次,遇到災變時也會透過網路、簡訊即時推播資訊給全體國民,公開的資訊讓所有人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從平日即建立起災防的意識。

救災時間分秒必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開放資料,公私協力

彭啟明則和我們聊起台灣近年來推動開放資料,身兼台灣開放資料Open Data 聯盟會長,他極力鼓吹把公部門的諸多資料開放,讓民間、學術界的專家,提供不同視角的研判,民間可以做更多元的創新,讓資料價值極大化。他舉國科會建立的「民生公共物聯網」,在全國布建了許多監測器,並將監測數據主動開放讓民間使用,「民間介接了政府的資料,散播出去,效益就會更好,就能形成產業聚落,讓大家更有感。」比如台灣的防災產業,除了防災包、滅火器及工程實務的業者,更有使用數據研判分析,結合軟硬體進行環境監測系統開發,可因應極端災變的處理。

彭啟明表示,昔日關於災防的研究雖然會用到數據分析,但並非即時,隨著物連網、5G等網路傳輸設備越來越快速,「現在我們對於數據的掌握是昔日沒有辦法比擬的大。」彭啟明解釋,「當數據越來越充分的時候,將進入新型的資料治理階段,用資料治理就可以減少人為不必要的誤判或誤差。台灣正邁向這個階段,用數據做更準確地研判跟分析。」未來利用人工智慧做更有效率的大數據分析,運用到防災上,可說是台灣的一大特色。

彭啟明指出,氣候變遷造成極端的天氣事件,台灣就像是礦坑裡面的金絲雀一般,都會提早發生,學習與災共存,是唯一解答。(圖/台灣光華提供)

人不定勝天,與災害共存

「Live with the disaster,與災害共存。」應對極端氣候,彭啟明說這是唯一的答案。多年的實務經驗,陳宏宇常掛嘴邊的是「人不定勝天」。人能做的只有減災避災,要順其自然,敬天很重要,跟它共存共榮。

陳宏宇說起2015年蘇迪勒風災的情境,「颱風登陸前一天還萬里無雲,熱得一蹋糊塗,依據經驗,這樣的異常越要警覺。」作為專業幕僚,災防科技中心建議桃園復興鄉的合流部落提前撤離;果不其然,當晚土石流直瀉而下,沖毀了24戶住家,但提前預防性撤離,挽救了24戶人家的生命。「Ten hours inconvenience save your life, sustain your happiness in future. (短暫十小時的不便,但可永續一生的幸福)。」他總會用這句話提醒社會大眾;其實他回想,當時預測的準確率僅有三到四成,「但是能夠救這麼多人命,我滿意了。若沒有發生,民眾有怨言,沒關係,我可以承受罵言。」陳宏宇示範了應對災害篤實的態度,在極端氣候下,我們面臨的考驗還會更嚴峻,只有在災害面前謙卑,才能迎來永續的明天。

在災害面前謙卑,才能迎來永續的明天。(圖/台灣光華提供)

本文作者:台灣光華雜誌

(本文摘自《台灣光華2023.04》)

《台灣光華2023.04》
#
#
#
#
#

來源鏈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421000009-260405